永远的三毛
Published:
《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结课论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一直都很喜欢三毛的文字,喜欢她的不羁、她的浪漫、她的真性情、她的勇敢潇洒。《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集中我读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三毛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自然也也二话不说跟着去了。
撒哈拉的生活,在一般人眼里,一定是枯燥无趣乏味的,而在三毛的笔下却是多彩、惊险刺激中又有轻松愉悦。她把粉丝叫做“雨”,把猪肉脯叫做“喉片”,用小黄瓜充当笋片,无处不体现着三毛对待生活的情趣与态度。我看到沙漠中的生活也并非顺心遂意,沙漠中的邻居虽有热情善良之人,却也不乏自私贪婪,爱占小便宜之辈,有什么都要借,借了却又不还的邻居,有耍各种花招卖花的老婆婆,也有愚昧无知思想落后之人,而在三毛这里,却也都真诚相待,从不计较太多。
而每每说起三毛,说起撒哈拉,一定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便是荷西。在三毛不顾一切地前往撒哈拉,朋友都表示不解时,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着行李,在沙漠中找到了工作,在那里与三毛开始爱的旅途;当三毛一再强调婚后的她还是“我行我素”时,荷西对她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轰轰烈烈,却有着细水长流的美妙。荷西默默地追随,只为实现三毛心中的梦想。对三毛,他矢志不渝,随她在沙漠里受苦,或许与最爱的人一起的生活也算不得受苦。而三毛这个倔强的女孩也注定要跟这个人一辈子过下去。这平淡的幸福意味着不离不弃。在荒山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里,三毛面对不怀好意的几个撒哈拉威人,镇定地逃脱了危险。却没有直接离去,而是想办法拼尽所有的力量去救她心爱的丈夫。当三毛受到死果的诅咒时,荷西也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因担忧而变得慌乱的她。仍记得在三毛刚搬来沙漠时,荷西毅然把三毛父亲送来的钱存进银行,坚持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三毛的幸福,所以他每天奔来复去,半夜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又要赶去工作,他累得让三毛心疼,但在那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中包含着他对三毛浓浓的爱恋。大概也正是读了三毛与荷西的故事,让我对爱情产生了美好的想象与向往,无所谓惊天动地、感人肺腑,只要细水长流,彼此尊重便好。
沙漠之间的一点一滴就在三毛那闲适的文笔下慢慢展现。闲适而随意,泼墨画似的,轻轻一点,一朵墨花盛开,没有勾勒它的边幅。她毫无目的的诉说着生活的琐事,即使是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但却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她与你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故事,可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也正是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是在跟她交谈,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质朴却又往往让人无限回味。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时,着实让我产生了提起行囊奔往远方的的冲动,可冷静过后,又无法割舍现今的一切。几次重读后,我想,虽然我没有勇气像她一样奔赴远方,却可以像她一样追随我心,行我所想,爱我所爱,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而最终啊,三毛又像儿时那样不按常理出牌,逃离到了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与荷西相聚。但她永远是我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