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云烟一场

less than 1 minute read

Published: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最早读的林语堂先生的一本书是《风声鹤唳》,很喜欢林语堂先生的文风,也觉得林语堂先生以英文写作传播了中国文化,是一件令人敬佩的事,也叹服于林语堂先生的写作功力,而先生最先把humorous翻译为幽默,又实实在在践行着幽默的人生,属实佩服。

读到《京华烟云》其实机缘巧合,最先读到《风声鹤唳》,很是惊艳,后得知《风声鹤唳》、《朱门》与《京华烟云》是三部曲,便在逛书店时果断买下,那时还是高中,时间很紧,挤着中午午休的时间,几页几页的读下来,总是有一种忙里偷闲的喜悦。

闲话不多说,回归正题。我想《京华烟云》当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了,每回以对偶诗句开头,高度凝练那回内容,又极有文学古风意味,叹服于作者与译者的文学水平。而对于作者为文中人物所起的名字,也是极喜欢的。

最先说的定是我心中的白月光——姚木兰了。此木兰与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我认为是有相通之处的,像木兰辞中所写“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姚木兰和花木兰一样,当得上“巾帼英雄”这一称呼了。但不同于花木兰,姚木兰的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既有着男儿一样的襟怀、豪迈、勇气,又有着女儿家爱幻想、温婉柔和的特点。也是多亏了她的父亲姚思安先生开放的教育,颇有些魏晋名士之风范,也是与姚思安先生一直尊崇的庄子之道有关。木兰是女儿家,却会唱戏、吹口哨,没有裹脚,我看到了她与众不同的一面;木兰对甲骨文极为精通,可谓是与众不同的才女了;木兰骨子里总有一种让我觉得洒脱有个性,却又不失大家闺秀的细腻、周到,各事有独特的见解,也懂得旧派的人情礼往。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大概是木兰的婚姻了吧,一直觉得木兰和立夫很配,两人性格、为人处世都出奇的合适,从后来木兰勇闯将军府这件事中也能看出木兰对立夫的欣赏,可木兰最后却嫁给了荪亚,总觉得荪亚配不上木兰那样性情的奇女子,而后来又出现了荪亚出轨的事情,纵是木兰处理得十分得体、恰当,也让人觉得如鲠在喉,有些不舒服。不过,细细考虑下来,若是木兰真的与立夫结合了,两人都有些倔强、激进的影子,也难保不会做出些过于激进的事情,正如书中所写,木兰是把丈夫往前推,莫愁则是把丈夫往回拉。当然了,我们也能从木兰身上看到些许封建残留的影子,她甚至想要为丈夫纳一房小妾,其实这可以从林语堂先生曾表示喜欢《浮生六记》中为丈夫纳妾的芸娘中看出,林语堂把自己认为最理想的女性芸娘的影子赋予了木兰。却又是与众不同,别具特色的姚木兰。而之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时,木兰在战争中失去了孩子,却也使她完成了蜕变,她收养、照顾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我想,她,也是战争年代里无数无私付出的女性的缩影。尤其喜欢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对木兰的描写“木兰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她一直对美的爱好,从未稍减,即便是女人的美,她也一样迷恋。她有极其高贵纯洁的想法,却难免为社会礼俗所不容。”,文已至此,想借用林语堂先生的那句话吧“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当真钦佩姚木兰这位聪明洒脱,与众不同的奇女子。

而姚莫愁虽是木兰的一母同胞,却是有着不同的性格与特点。如果说木兰代表了在那个时期新女性的觉醒与发展,那么莫愁便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女性的代表了。她温婉善良,做事稳重大方,拥有世俗的智慧,打理家事想来不费力气,细心经营她的所有。同时,也中和了立夫有些激进的性格,避免了许多危机的发生。可以说比起木兰,莫愁更接地气一些,她更懂得世俗的智慧,她也有像姐姐一样的才情,但同时她却比姐姐更了解处世之道,更能够圆润美满地解决各种问题,就像在立夫被捕时,木兰当场晕倒,莫愁却能够打点来人,冷静沉着地打理各种事宜。总是很喜欢莫愁这个词,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就像第一次得知南京有一个莫愁湖公园时便心生向往,想要一睹其貌。

还有便是书中一位有些悲情色彩的角色了,红玉。不知林语堂先生是不是对比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角色写的,红玉的确是极有才华的一个女子,从她的对诗中便可看出,可她又有着及其敏感的情绪,最终因误会投河自尽,总让人觉得叹惋,同时,也觉得林语堂先生刻画的红玉这个人物有些纸片化了,没有像木兰、莫愁那样饱满真实。不过,在像《京华烟云》这样宏大的小说中,有那么多的人物,想做到面面俱到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牛素云,可以说是最开始看时,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一个角色了,她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恣意妄为,十分任性,热衷于攀比,后又与莺莺鬼混,甚至最后为日本人卖命,甚至让人想起《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让人厌恶至极。但她最后的觉醒,最后家破人亡后的大彻大悟,选择为国家献身,着实令人唏嘘,感叹不已。也可以从中看到祖国是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一种烙印,或许中途会走上歧途,但大部分是懂得回头的。

以上是我阅读《京华烟云》时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个女性角色。而男性角色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木兰、莫愁的父亲,姚思安老先生了。年少时有过荒唐,崇尚庄子道家哲学,讲究无为而治,虽然看起来他并没有怎么管教过儿女,却对儿女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只有像姚思安老先生这样的人才能教育出木兰那样的女儿,无论是不给木兰裹脚,还是教木兰唱京剧、学甲骨文,可以看出,木兰成为那样一位值得敬佩的奇女子,是离不开姚思安老先生的培养的,只有这样的父亲才能养出木兰那样,有些许魏晋名士风范的女儿了。而遇到荪亚的婚外情时,姚思安老先生与木兰共同策划的对策,更是让人不禁大呼妙哉,不伤那女孩自尊,不把荪亚越推越远,一方面沟通,一方面改变,可以说是父女俩极高的智商与情商的表现了。而最后老先生选择离家而去,四处游历,也十分耐人寻味,最后姚思安老先生回去参加婚礼时被小朋友认为是老神仙。可以说姚思安老先生是《京华烟云》众多角色中为数不多的圆满结尾的人了。也是从读《京华烟云》了解了姚思安老先生开始,让我对庄子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兴趣,并通过各种渠道开始了解道家文化。

也许是因为先读了《风声鹤唳》吧,《风声鹤唳》的男主人公是体仁的儿子博雅,读了博雅这一辈人的故事后,再读《京华烟云》读到博雅、银屏时,总是有些许的穿越感。许是先入为主,《风声鹤唳》中博雅从未说过自己父亲半字不对,甚至还想为母亲复仇。无法想象在《京华烟云》中,在实际情况下,体仁竟是那样一个纨绔子弟。他打妹妹、凶母亲、不听父亲的话,终于打算留洋,却又轻易被他人说动,放弃留洋出国,继续混日子。后又与银屏、华太太鬼混,最后英年早逝、意外死亡。我常想,是不是姚思安老先生年轻时所谓的放浪也是如此呢?是不是如果体仁没有意外去世,活到姚思安老先生那个年岁时,也会突然醒悟,改邪归正?一切,难以预料。

总的说来,我认为《京华烟云》担得起现代《红楼梦》这一说法。纵然出现了部分人物纸片化等问题,但其成功地描绘了抗日战争前后人民的生活、思想,创作了姚木兰、姚莫愁、曼娘、姚思安、孔立夫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同时,文中不时出现的歇后语、俏皮话也让人了解了些许老北京的文化、特色。

我想《京华烟云》展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这个宏大的背景下,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战争前、中、后期人民行为、与思想的变化。诚如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赛珍珠所说“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着实钦佩林语堂,也想要再多重读几次《京华烟云》,发现曾经被自己忽略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