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less than 1 minute read

Published:

《中国古典小说导读》结课论文

读罢《剪灯新话》,感慨颇多,听了老师课上的分析后又更为深刻地了解了作者瞿佑在几百年前六朝松下,写下《剪灯新话》的良苦用心,以及《剪灯新话》在当时的背景下的影响和对日、韩等国的影响,而课上观看的日本影片《怪谈百物语》也让我看到了中、日两国在思想上的不同与共通,我感受到了在明朝那样一个封建、黑暗的社会里,对人民日常生活的残害与影响,我通过《翠翠传》、《爱卿传》看到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深重影响,透过《牡丹灯记》看到了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民的迫害,通过《修文舍人传》、《华亭逢故人记》看到了封建社会对文人、士子的残害、影响。

但是给我最深的感受或许与社会背景、海外影响、社会影响并没有什么关系,我总是觉得我从中看到的,或者说给我最深体会的,大概是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了。

在学到的第一篇《华亭逢故人记》中,我便深深有了这样的体会。老话讲“好死不如赖活着”,可好死是怎样一个死法,赖活着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不同的情况下,程度不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选择。而在我看来,无所谓生还是死,只要遵循本心,自适即可。不禁想起高三时看过的电影《无问西东》,影片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的年代却都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最终都选择了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对于芳一来说,他认为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就是他所想要的,那么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便都要达到。杀掉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也好,拼命保命也好,只要这些事他做了,他不后悔,便也无可厚非。而在《无问西东》影片中的沈光耀则是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最终为国捐躯,英年早逝,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只要他觉得他顺从了自己的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便是值得的。华亭逢故人记中讲“不能流芳千古,亦当遗臭万年”,私以为,无论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抑或是平平淡淡了却残生,只要过的是自己想过的生活,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听从自己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便是最想要的生活了。现在的努力、拼搏,大抵便是为了以后能够有更多的选择,能顺从我心。当然,如果能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为社会做出些许贡献,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并没有刻意地想一定要流芳千古或是达不到便遗臭万年,也并不一定会选择活着最好甚至苟且偷生。只是希望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见自己想见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至于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还是平淡一世还是苟且偷生,不过是顺从内心后可能导致的结果罢了,无论是哪种结果,只要是我自己顺从自己的心做出的选择所导致的,便不后悔,自适便好。同时,也希望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即使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要变成“乌合之众”的一员。

而在《牡丹灯记》中,我看到丽卿为爱不顾一切,在最后认罪时说“伏念某青年弃世,白昼无邻,六魄虽离,一灵未混。灯前月下,逢五百年欢喜冤家;世上民间,作千万人风流话本。迷不知返,罪安可逃!”,大方认下自己之后为害一方的罪责,大有自己做事自己担之侠义之感,确是令人钦佩,暂不表其之后成鬼为害一方之对错,我想她最后受到铁冠道人的严厉惩罚时是没有过后悔的,她遇到了“五百年欢喜冤家”又怎会轻易放手呢,不过是听从她心、爱她所爱了。当然其实并不相信什么鬼神之说,只是觉得人生在世,应当大胆去爱、大胆去表达爱意,珍惜眼前人,人生短暂、变化无常,应当听从自己的本心,不忘初衷。不禁想起影片《无问西东》中的陈鹏与王敏佳的爱情了,陈鹏一开始为王敏佳放弃前去核弹研究,后又误以为李想与王敏佳有恋人关系,选择了参与核弹研究,最后在王敏佳被所有人反对、抵抗之时,相信她,支持她,最后也许是天意吧,让王敏佳死又复生,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共度余生。面对着时代的洪流,作出从心出发的无悔选择,才是青春正确的打开方式。无问西东,只问深情。

而《修文舍人传》中,我则看到了封建文人对功名的那种近乎病态的追求。为了做那所谓的阴间的官,竟欣然答应,安排后事,几天后赴死。想起《华亭逢故人记》中“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之语,大概可见一斑了,为了做官,连生命、家人、尘世间的一切一切都能抛去,总感觉是种病态的、畸形的对未来前途的追求,难以苟同。我想,这种思想,大抵是源于封建社会中对于文人的那种不正常的引导所导致的吧,世人皆爱牡丹,而独爱莲者,少矣!而这我想就是对初心的罔顾了吧,《无问西东》中吴岭澜曾因为成绩好的都念实科,不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坚持读实科,而梅贻琦校长的话点醒了他,何为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吴岭澜顿悟了,而在他成为老师后,他也将这份真实、初心传递给了他的学生,可以说沈光耀去做飞行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的影响的。“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出名的学者。(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而《无问西东》中的张果果便是在职场的纷繁复杂中迷失自我,近乎要做出会使自己后悔的决定时,即使回到了自己的初心。而《修文舍人传》中的主人公则是被封建社会的功名利禄蒙了眼,看不到自己最初的初衷了。

至于《联芳楼记》,暂且不说郑生与那薛姓姐妹是否为爱情,我想他们敢于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的社会尝试那样一段恋情,定是行其所想,追随他心了,当然比起郑生,我更觉得薛姓姐妹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当是女中豪杰了。不过文中几人的决定也确实有些许冲动了,尚未确定是否是真正的爱情时便冲动做出决定,总有些没经过深思熟虑不过一时兴起的意味。但也还是支持应当追随自己的心意,人生几何,变幻无常,要抓住、珍惜眼前人,当然了,这也是要建立在确定真爱,不草率冲动的前提下。

《翠翠传》、《爱卿传》我则看到了两位女性在战争中对于最初的爱情的坚守,所谓“无问西东,只问深情”。无论是青梅竹马的翠翠被迫嫁与他人,与金生再见却只能以兄妹之名相见、最后双双逝世,还是冲破世俗的罗爱爱为爱坚守,与赵家公子最终阴阳相隔,我都能看到他们为爱情的坚守,我想不论是选择明哲保身还是大义赴死,都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守候,即使翠翠他嫁,也是时时刻刻想着金生,而在无法再与金生以夫妻之名相处时郁郁寡欢,最后双双逝世,虽没有生同衾却达到了死同穴。而罗爱爱等待见到赵家公子后再转世,两家结好,也不失为是一段佳话了。不禁想起高三时读过的一部报告文学,余艳的《守望初心》,读后久久无法忘怀,我看到桑植的红嫂们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变的守候。我想这便是爱情从始至终的坚守了,但也被书中所写的战争中人们遭受的苦难所震惊,根本无法想象是如何承受了那样非人的折磨。当然了我敬佩那些红军红嫂们以及翠翠、罗爱爱坚守初心的精神,也真心的希望不要再有那样的战争的发生。

总而言之,我了解了瞿佑写《剪灯新话》的社会背景与良苦用心,也看到了《剪灯新话》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深远影响。不过于我本人而言,更让我为之一振、印象深刻的,是我希望在之后的人生中,也许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令我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但在被打击的时,我能记起我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我能坚信我的珍贵,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